卡梅隆去過33次!為什么泰坦號一次就掛了?
時間:2023-06-30 09:02:11 出處:娛樂閱讀(143)
據新華社報道,卡梅失聯幾天的隆去泰坦號終于有消息了,在水下3800米的過次掛深度,發生了內爆,泰坦船身解體,號次船上人員無一幸存???

01
卡梅隆去過33次都沒事
泰坦號一次就出事了
面對泰坦失事,隆去大伙首先想到的過次掛就是,大導演卡梅隆,泰坦當年為了拍《泰坦尼克號》,號次曾經33次下潛,卡梅參觀泰坦尼克號的隆去殘骸。為此,過次掛卡梅隆曾經說過一句話,泰坦說這個世界上,號次沒有人比我更熟悉泰坦尼克號了,哪怕是泰坦尼克號的船長在世,他也不如我熟悉泰坦尼克號。

▲ 深潛器發生“災難性內爆”后,卡梅隆在22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(abc)采訪時,稱這起事故與“泰坦尼克”號沉船相似,令人震驚。
卡梅隆的這番話還真不是妄言。
因為泰坦尼克號首航就沉沒了,泰坦尼克號的船長都是頭一次跟泰坦尼克號打交道,就再也沒有第二次了,而卡梅隆,整整跟泰坦尼克號打了33次交道。
那么,問題就來了,同樣的地點、同樣的深度、同樣的目的,卡梅隆去了33次都沒事,怎么泰坦一次就出事了呢?
原因并不復雜,正所謂,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卡梅隆乘坐的下潛工具和泰坦有著天壤之別。
如果說卡梅隆坐的是坦克,那泰坦,只能相當于“三蹦子”的水平。

02
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
1995年,卡梅隆第一次下潛到水下3800米的深度圍觀泰坦尼克號,乘坐的是一艘由蘇聯科學院(現俄羅斯科學院)設計研發的專業深潛器——和平號。

和平號深潛器,是一款具有自主移動能力的深海潛水器,最大下潛深度6000米,最大載員人數3人。
和平號是由蘇聯科學院(現俄羅斯科學院)設計研發,芬蘭造船廠生產制造。一共是兩艘姊妹艇,和平1號、和平2號。
傳統的深潛器一般都是以鈦金屬焊接而成。和平號則是以馬釘鋼合金打造,它的強度比鈦金屬還要高10%。
整個深潛器由兩個半球體鑄造而成,避免產生焊接。和平號的密度接近水的密度,所以可以在不同深度中自行的移動。
和平號長7.8米,寬3.6米,重量18.6噸,采用電機推動方式,內部的維生系統可以維持單人246小時,三人3.42天。
和平號是上世紀90年代,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可以下潛到水下6000米深度的深潛器。
除了和平號之外,其他幾臺能夠下潛到6000米深度的潛水器分別是:美國的阿爾文號、海崖號、深海之星,日本的新海號、法國的鸚鵡螺號。
卡梅隆乘坐和平號,先后12次參觀泰坦尼克號,日后電影《泰坦尼克號》的水下取景拍攝,也是借助和平號完成的。
和平號除了參與過《泰坦尼克號》的拍攝之外,還參與了卡梅隆制作的電影紀錄片《深淵幽靈》,以及紀錄片《發現俾斯麥號》的拍攝工作。

2007年,和平號下潛到北冰洋4261米深度的海底,插上了俄羅斯國旗。
2008年,和平號又參與了貝加爾湖探險計劃,貝加爾湖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湖,最大深度1630米,平均深度超過700米,最大下潛速度每分鐘150米。
這個深度在和平號面前,就顯得小菜一碟了。

反過來再看泰坦號,重量10噸出頭,艙體由碳纖維打造而成,最大載乘量5人。
船頭部分,有號稱全世界最大的“深海觀景平臺”,有所謂的專用廁所,實際上就是一個馬桶,外加一個門簾。
船上有音樂系統、有攝像系統、有加熱系統,唯獨沒有救生跟逃逸系統。
需要注意的是,泰坦號不但缺乏最起碼的自救能力,而且艙門只能從外鎖死,意思就是說,人進去之后,想從里頭開門,是不可能的,只能浮上來之后,有人從外面把門打開。
這個原理,相當于罐頭盒。
說好聽了,它是對自己的安全性有底氣,說不好聽了,它就是罔顧人命,掙錢不要命。
泰坦號所屬的“海洋之門”公司,不斷在全球的富人圈,兜售他們所謂的科考行動,25萬美元一次,實際上,更像是純旅游項目,而且還是那種風險極高、單純追求獵奇、要錢不要命的旅游項目。
跟它們家簽合同,先得立生死狀,生死有命、富貴在天,死了,跟我們一點關系沒有。這哪是科考、哪是旅游啊,整個一“抽死簽”,誰趕上算誰的。



03
卡梅?。嘿Y深深潛愛好者
詹姆斯?卡梅隆不僅是好萊塢最成功的導演之一,還是資深的深海探險愛好者。
他的兩部作品《泰坦尼克號》和《阿凡達二》,都表現出了他對海洋的好奇和熱愛。
卡梅隆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長大,距離泰坦尼克號出事的北大西洋紐芬蘭海域只有數百公里之遙。
兒時的卡梅隆癡迷于海底世界,15歲那年就獲得了水肺潛水證書,在成為導演之前,卡梅隆最大的愿望,是當一名職業潛水員。
后來的種種機緣巧合,才讓卡梅隆放棄成為一名職業潛水員的夢想。
本著愛一行研究一行的原則卡梅隆,卡梅隆對深潛有著超乎常人的冷靜和理智。
2012年,卡梅隆只身潛入了全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。
而這時候,他乘坐的潛水器就不是俄羅斯的和平號了,因為和平號的最大下潛深度只有6000米,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則超過了一萬米。
卡梅隆乘坐的是一款由他本人設計的深潛器——“深海挑戰者”號。
卡梅隆親自操刀設計,澳大利亞負責生產制造,深海挑戰者號直徑7.3米,重12噸,內部乘員一人,最大下潛深度一萬兩千米。
2012年3月26號,卡梅隆獨自一人乘坐深海挑戰者號抵達馬里亞納海溝1.1萬米的深度,逗留了2小時36分鐘。

卡梅隆在2012年,探訪完馬里亞納海溝之后,接受采訪時說過一番話,近日再次被人翻了出來,當時,他告誡眾多的深潛愛好者:深海,是這個地球上最無情的地方之一,這個地方可不是你打個急救電話就能來救援的。
由此就能看出來,專業和業余之間的區別,卡梅隆和這回出事的“泰坦號”、“海洋之門”公司,完全是兩個量級的玩家。
04
如果“蛟龍號”出手相救,有戲嗎?
“泰坦”號失聯之后,附近的美國、加拿大和法國先后派出了人員搜救,天上有飛機,海上有船只,法國甚至出動了一臺能下潛到4000米深度的水下機器人。然而,全都徒勞無功。
救援行動最大的問題就是,失事地點太深了,3800米的深度,再先進的工具,都只能望塵莫及、望洋興嘆。
有網友就問了,如果咱們的蛟龍號出手,成功率幾何?要知道蛟龍號的最深下潛記錄,可是突破了7000米。
對此,專業人士的回答是,就算蛟龍號出手了,救援成功率也微乎其乎。

3800米的深度,對于蛟龍號來說,肯定是不在話下,但是,正所謂“術業有專攻”,什么事的家伙兒干什么活兒。
蛟龍號本身的定位是一款深潛器,并不具備深海救援功能。
退一萬步講,就算中國出動了蛟龍號,也頂多是能下潛到泰坦號失事的深度,看一眼,坐實了,泰坦號確實是出事了,頂多再拍兩張照片,僅此而已,救援,幾乎是不可能。
您說您怎么救,把泰坦號的殘骸拖上海面?
蛟龍號不具備纜車、拖盤。
把殘骸里頭的遺體運上來?
蛟龍號無法和泰坦號的耐壓接口對接。
再者說了,具備下潛到這個深度的深潛器,并不是中國獨有,美國有、法國也有,他們兩家為什么沒有第一時間出動深潛器呢?
原因就是,深潛器每一次下潛,都要進行很長時間的前期準備工作,少則十天半個月,多則幾個月,深潛器不像小汽車,著車、掛檔、一給油就能走了。
泰坦號的悲劇已然釀成,然而,在利益面前,人類的記憶永遠是短暫的。正如《阿房宮賦》中所言“后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”。
點擊進入專題: 美國“泰坦”號潛水器發生內爆上一篇: 今年夏天,極端高溫是否會成為常態?
下一篇: 寧夏開展燒烤店燃氣爆炸事故善后處置